RFID技术在餐饮供应链中的独特应用
要说RFID在餐饮行业,其实挺尴尬的。大家都觉得它应该有用,但一用起来,总会卡在某个环节。
先说一个我自己见过的。某连锁火锅品牌,总部在北京,下面几百家门店,供应链每天几百吨食材流转。他们想做数字化管理,于是找供应商合作,把肉片和调料全贴上RFID标签,目标是“全程可追溯”。刚上线那阵子,内部会开得很勤,领导也拍胸脯说这套系统能减少损耗、保证食品安全。听着很完美。
可几个月之后,问题全冒出来了。

比如冷冻肉片,原本计划是:供应商打标签 → 仓库扫描入库 → 出库时再过通道 → 门店再确认。但实际操作是,仓库工人嫌麻烦,直接整箱推走,懒得一个个对着扫;门店更离谱,高峰期忙得团团转,员工直接撕包装拿肉,标签随手一扔。后台系统还显示“这批货在库里”,可实际上早端上顾客桌了。
后来总部盘点时,数据和实际库存对不上,管理层很火大,但下面门店一句话就把气撒回去了:“你们想过没有?晚上十点钟客人排到门口,后厨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,哪有人能慢慢贴身过闸机?”这话有点刺耳,但确实是现实。
再说另一类企业,做团餐的。中央厨房每天要出几万份餐盒,理论上每个餐盒都要贴标签,记录生产时间和配送路径。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主意不错,出了问题能追溯。可司机一来,就直接整车拉走,到客户那边一卸完就走。谁还管你标签?后台系统能看到的只有“中央厨房出库”,至于中途有没有换车、有没有超时,完全查不到。换句话说,RFID的作用被人为“跳过”了。

我写这两个例子不是为了唱衰,而是想说:餐饮供应链和别的行业不一样,它太琐碎了。货品生命周期短,有的食材可能今天贴了标签,明天就消耗掉。标签单价不算贵,但量大之后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。总部要账面数字,财务盯着ROI,门店只想省事,最后就容易出现“没人真正愿意用”的局面。
但也不是没有好用的地方。比如咖啡连锁。别看一杯咖啡售价几十块,门店真正难管的是辅料:奶浆、糖浆、纸杯、吸管。这些单件价值低,但消耗快。一旦盘点不及时,就不是缺货就是过期。RFID技术在这里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——每天关店后,把整批物料推到识别区,系统自动统计库存,缺的直接生成补货单。盘点效率比人工快几倍,而且数据更准确。员工也乐意干,因为省了事。
所以,餐饮行业用RFID,要挑场景。别指望它能“全链路覆盖”,那基本不可能。更靠谱的思路是,盯住几个痛点:
中央厨房到门店的出入库对账:批次清晰,减少扯皮;
低值高频物料的自动盘点:节约人力,补货及时;
部分食品的保质期管理:比如易过期的冷链辅料。
再多就很难了。尤其是冷链环节,很多人以为RFID能搞定温度监控,其实它不行。要靠温度传感器、冷柜联网,RFID顶多做个“货到了没”的判断。

我还记得一个餐饮集团的供应链经理跟我说过一句话:“我们最怕的是好技术变成负担。”这话挺有意思。意思就是,RFID不是没用,但一旦成本高、流程复杂,反而成了拖累。员工抗拒,总部心累,最后不了了之。
所以我现在跟客户聊的时候,都会先问清楚:你们想解决的问题,到底是什么?如果只是想要个“高大上”的系统,那最后大概率会翻车。如果真是要解决具体的盘点、补货、批次对账,那RFID还是挺合适的。
说白了,餐饮行业和制造业、零售业完全不一样。它的货品快进快出,很多时候只是想要“对得上数”,而不是搞一套漂亮的全流程模型。能认清这一点,再谈RFID,才不至于掉坑。
相关推荐
-
抗金属RFID标签的5大技术突破:彻底解决金属环境识别难题
279广州某汽车零部件厂的质检线上,工人老张正对着金属货架上的发动机缸体发愁——传统RFID标签在这里集体“罢工”,扫码枪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毫无反应。直到换上新型抗金属RFID标签,金属表面的识别距离从0.3米飙升至8米,整个仓库的盘点效率提升了7倍。金属环境究竟如何破解...
查看全文 -
城际动车所装备管理突破:基于UHF RFID的检修工具追溯体系
196凌晨1点的南京动车所,地勤机械师老周握着手电筒在检修沟来回搜寻——CRH6A-4022车组的32mm绝缘套筒失踪了。直到UHF RFID系统显示它卡在相邻股道的移动工具车里,距离接触网仅3.8米,这场可能造成次日早高峰列车停运的危机才被化解。 ...
查看全文 -
-